时间:2022/5/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前期回顾

只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样,确有蚕神嫘祖这么个人呢?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史记》的正史地位,而《史记·五帝本纪》也就证实了嫘祖的身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同时,传说中嫘祖活动的地区黄河中下游,的确也是中国家蚕起源的中心。远古时期,那里气候湿润,水美草丰,桑树成荫,具备蚕造丝的生态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考古发掘中,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曾被人工切割过的半个蚕茧化石。

更为重要的是,从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罗织物,从考古学的角度填补了黄河中游纺织史的空白,使历史文献中有关黄帝及嫘祖“育蚕、取丝、造机杼作衣”的传说,有了实物的佐证与支持。

往期链接

灵动的彩虹01

丝路上的文化强盗

灵动的彩虹02

中国流失的文明

灵动的彩虹03

楚国丝绸世界一流的纺织技艺

灵动的彩虹04

丝绸西传最受欢迎的奢侈品

灵动的彩虹05

郢都究竟在哪儿

灵动的彩虹06

探秘纪南城的建城史

灵动的彩虹07

纪南城考古大会战

灵动的彩虹08

楚境横天下

灵动的彩虹09

“南国完璧”纪南城

灵动的彩虹10

灿烂的楚都文化遗产

灵动的彩虹11

古墓惊现彩衣木俑

灵动的彩虹12

平常小墓的重大发现

灵动的彩虹13

千年丝绸现世

灵动的彩虹14

独特的楚国丝绸纹样

灵动的彩虹15

“罗”衣重见天日

灵动的彩虹16

国宝出土,世界瞩目!

灵动的彩虹17

“丝绸宝库”楚国高超纺织技艺的见证

灵动的彩虹18

楚国精湛技艺“第一”!

灵动的彩虹19

马山一号墓中的“九头鸟”

灵动的彩虹20

楚人为何崇凤

灵动的彩虹21

嫘祖养蚕

灵动的彩虹22

“蚕神”嫘祖真实存在吗?

向下滑动

马山一号墓改写中国丝绸史

流传数千年的古老神话与传说,证之以考古发掘资料与古文献,是否真的就能说明位于黄河中游的夏县就是中国最早开始植桑养蚕的地方呢?

如今,当人们来到夏县西阴村东两里地的桑林时,当地的老年人就会指着一块土质呈水泥灰色,上面寸草不生的高台说:“这就是丘台,是嫘祖葬身的地方。”考古学证实,西阴是殷商早期部落的遗址,那半个珍贵的蚕茧化石就是从这里发掘出土的。同时,在河南安阳殷墟墓出土的铜戈上,有着丝绢的遗物。据《诗经》里的《七月》、《氓》、《东邻》等篇章的描写,在周代,黄河流域的蚕桑己很发达了。

我们知道,在楚国众多的文物出土之前,在楚文化还没有在考古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基本上都是黄河文化中心论,一般都认为只有黄河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建立在“中原中心论”历史观基础上的种种历史知识和定论,其实是传统历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对长江文明的无知和偏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深人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如下一个事实:在距今约年前甚至更早的时代,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下游三角洲地区以及东北的辽河流域,已经出现了一批“古国”。这表明,从夏、商到西周、东周,这些被传统史家推崇为大一统王朝正宗的早期王朝虽然都定鼎于中原,但中国文明的发祥地却绝非中原一地。换言之,中国文明的一部分要素固然为中原先民所创造,但更多的要素却来源于非中原文明,其中尤以长江流域(主要是中下游地区)先民首创的最多,最为显著。

作为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楚文化是二元耦合格局的华夏文化中的一元。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导言》中说:“从楚文化形成之时起,华夏文化就分成了南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他还说:“从文明起源看,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大致是同步的,差别只是稍早和稍晚罢了。”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则在《东方雅典:荆州·序言》中写道:“以北方文化为基础建立的秦王朝,仅15年便疾然消逝,以楚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大汉帝国,煊赫于世,与西方马其顿帝国,一先一后并列雄于世界两端。”

过去,不少专家认为我国的丝绸生产是在黄河中游发源,殷商时扩展到黄河上下游和汉水、江淮流域,至周代,发展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年,震惊世界的考古新发现一一荆州马山一号楚墓的考古发掘,既改写了中国纺织史和丝绸文化史,也改写了中国古代史。

可是,众多的楚地丝织物,特别是马山一号楚墓战国丝绸的出土,不是已经雄辩的证明了楚国丝绸生产技术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吗?但为什么在我国的神话与传说中,却鲜见与楚地有关的东西呢?

带着这个问题,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先生与长期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说:“在《山海经》里有关“扶桑”的神话中,就有与楚地有关的故事。”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关于嫖祖的传说中就有与楚地有关的说法。这个传说或许暗示,江汉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有可能是养蚕的起源地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中国古史的了解和认识,正是从那些传世的文献典籍中获得的。不少古文献和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史实,经地下发现的新材料的印证,或被确证原貌,或被拂除其尘封,或被解读其真谛。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大量已有成果,足以证明地下发现之材料确可印证地上传世之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克祥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是说明蚕桑丝绸起源最可靠的证据。”

处于史前文明的人类,当然不可能先知先觉地了解蚕丝所具有的纺织性能,从而有意识地将它作为纺织原料。

据史学家推测,人类对蚕的利用,经历了一个由“吃”到“穿”的变化过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食物极度匮乏,凡是可以充饥的东西都是人类觅集的目标。蚕蛹含有高蛋白,自然成了先民的采集对象。但是,蚕蛹被蚕茧紧紧地包裹着,取食蚕蛹就需要将蚕茧剥开。最初,人们用利器切割后剥取,后来才发现,将蚕茧放在水中浸煮,蚕茧自然松散,可以比较容易地一次就得到大量蚕踊,而蚕茧煮过之后,蚕丝就松散了。起初,人们吃过蚕蛹后将蚕丝丢弃,当丢弃的蚕丝聚集多了后,又觉得可惜,便尝试着加以利用。

于是,古人发现蚕丝的纤维纤长、光滑,极具韧性和光泽,是其他任何天然纤维无法比拟的,具有良好的纺织性能,便开始大量利用。

来源|《灵动的彩虹—荆州战国丝绸的前世今生》

编辑|贺雨晨

编审|朱望君

终审|倪海燕

出品|荆州广播电视台文旅事业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2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