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般来说,在每一种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人种、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总是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某些特质。这些特质尽管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是不变的。中西古代胸衣材质工艺的不同表现就反映了其各自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1、奇巧设计与科学剪裁

中国古代胸衣因为平面的性质,特别注重在平面形态下的不同分割与布局,通过方寸之间的巧妙设计体现独到的创意理念,其制式既具有合乎中国人人体的自然属性又与本民族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在“因人定制”、“因题定性”、“因俗定款”等-一系列制式特征中,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胸衣文化的深邃广奥。

我们在考证清代的兜肚“上兜、下兜”形制的设计理念中,就发现它深受中国古代服装形制的影响。潘建华教授曾在其著作《云缕心衣:中国内衣文化》--书中认为中国的兜肚形制上的上兜正方、菱形的基本结构受古代“深衣”的影响。《礼记·深衣》曰:“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曲格如矩以应方。”郑玄注:“恰,交领也,古者方领。……但方折也。”可见,上兜的正方菱形结构与深衣的某些形制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在穿着上兜肚是后背系扎,这与深衣斜角绕至背后系扎的穿着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胸衣的外形轮廓到明清时代有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如意形、扇形、

三角形、仿动植物形态等数大类的区别。其造型强调以形写神,以形传情,借助某一具体实物形象,运用对物象的比拟、吉祥形态的表征,谐音的假借等综合手法,寄托不同的情感诉求,这也是中国胸衣审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达方式。例如:兜肚的“葫芦”形制借用的是葫芦的外型,葫芦本是一种草木爬蔓植物,果实为下大上小两个球形相连而呈美丽曲线,选用此形状取的是葫芦蔓藤延伸,攀援远近而果实累累的万代吉祥之寓意,同时也有多子多孙、万代长青的吉祥象征。还有“虎”形表示驱邪镇妖、平安健康;“如意”形表示一尘如意;“元宝”形表示富有、财源广进;“菱形(正方)”表示方胜祥瑞等等。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反映在古代胸衣上是把“应天地”的意识,寄寓在人为“材美、工巧”的物化表现中,讲究时节、着装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妙设计。胸衣的胸襟线型常以直、方、矩结构来构成,这表达“地”﹔下摆线型常以圆、曲、规结构来构成,这体现“天”,这种直曲对应、规矩对应、方圆对应,既合乎“应天应地”的造物理念,又体现“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以明代兜肚为例,其整体结构上常见菱形,首先这是受明代设计艺术风格“简、精、雅”的影响,其次在兜肚的局部分割上,同样以曲直、方圆的结构来处理,如胸襟处直条装饰,腰际束带处曲线(圆弧线)装饰;胸襟处直条装饰,兜袋口曲线(圆弧线)装饰,这样曲直、动静的艺术处理,表达了人们对客观认识与客观依赖的普遍心理,以及巧妙掌握运用自然的主体意识,处处彰显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明清时代的兜肚工艺手法上也是花样百出。兜肚都是由古代女性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针线之间借助造型创意、材质工艺的媒介,在胸衣上寄寓不同的情感理想,这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极具意蕴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技艺手法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绘、钉等多种技法。单在手工针法上除了传统手法之外,还有乱针、钉针、接针、圈金等富有想象力的非常规刺绣针法,目的于追求“落絮游丝亦有情”的绮丽效果,力求胸衣装饰效果在平面形态中不皱、不松、不紧、不裂,使纹样形象栩栩如生。在此基础上,会有贴布、钉金、盘金、缀毛发、贴羽毛、珠片等不同处理。多样化的奇异工艺与巧妙手法使胸衣艺术更为精细雅洁、多彩而富丽。

西方紧身胸衣由于以人体为依据,需要对服装结构的打散及重新组合,运用各种省道的变化来体现胸腰的曲线,较多地利用公主线来夸张胸部的丰满,所以特别要求剪裁的工艺精确。女性在这里不仅完全利用了自身的自然条件,还使用了“人工帮助”,以立体的圆雕式的造型实现了服装对人体的修正和超越,形成了具有束身美体作用的胸衣形态,借助由下向上的外力作用,毫不掩饰地突出乳房成了紧身胸衣的重要功能,通过内部胸衣作为基本支撑物来确定外部服装的造型,由此带给人们立体的,带有突显的、张扬意味的服装立体轮廓,使西方女性服装中的性别观念加强。

十六世纪的布制胸衣逐渐开始添加更为坚固耐用的鲸须、兽角和硬布等诸如此类的材料。这种胸衣需要由六块粗亚麻布或帆布制作,其中两块用来制作肩带。鲸骨是常用的支撑物,需要将其切成大小厚度均匀的薄片,然后再嵌插或缝订在合适的位置上。至于嵌插多少,插到什么位置,取决于紧身胸衣是需要全部支撑,还是需要部分支撑。鲸骨的安放位置有助于束型身体,收小腰身。紧身胸衣一般呈锥形,底部附有小垂片,在臀部敞开。弯曲、较重的鲸骨片被置于胸衣前部上方,这样就可以将胸部撑起,形成一个椭圆形开领。出于某种需要,紧身胸衣两侧还要额外加上骨条或支柱。所以,这一时期的紧身内衣也称为“鲸须型身体”。它将丰满的身体与贴身束体的胸衣结合得几乎天衣无缝。如此精确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手段和力气,所以,西方的紧身胸衣一般由男性裁缝师制作完成,这与中国胸衣由女性自己私密制作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2、丝绸锦缎与鲸骨金属

由于中国古代胸衣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遮羞护体,所以,在制作胸衣时非常注重面料的使用。先秦时期的胸衣,遵循“暑天近汗之衣必无色”的原则,多选用本色细葛布制作,这种胸衣被称作“绁柈”。柈,本意指的就是葛布。《广韵·元韵》中说:“柈,繇络。”后专指暑天穿的本色细葛内衣。葛,生长于南方山区,长达数十米,其皮坚韧,用沸水煮过,就会变软而分离出白而细的纤维来。用手拈搓,可成细线或粗绳,是古代先民用于结绳编网的主要材料。在《诗经》中,涉及葛的种植与纺织的词句多达四十余处。《周礼》中设有管理葛纺生产的专门职官称“掌葛”。《韩非子·五蠹》所载“冬日麂裘,夏日葛衣”的情况,可以是先秦时的普遍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代时绸、纱、平织绢等面料开始用于胸衣制作。绸,亦作“紬”,专指粗绸。以粗丝织成的大幅平纹丝织物。质地紧密,手感柔软,一般士庶男女使用。《楚辞·九辨》文:“被荷绸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中说的“绸”就是这种布料。纱,--种疏薄、方孔、纤细的平纹丝织物。纱的孔眼细而均匀,其透孔率一般在75%左右,能透过较小的沙粒,也称为“沙”;一说纱的经纬度较绢、缴小,所以把“系”和“小”合而为一创出“纱”。《汉书·江充传》中说:“充衣纱毂僤衣”,唐颜师古注:“谭衣,制若今朝服中4也。”这里的中耀是指穿在祭服或朝服内的衬衣。《礼》中描述汉高祖与楚交战,说他“归帐中,中单汗透,遂改名汗衫。”这里说的中单就是贴身内衣。由于纱具有散热透气的效果,所以非常适合用来作内衣等贴身衣服,且一般为素色或白色。汉代鼎盛时期,用来制作“抱腹”和“心衣”的面料一般为平织绢,质地轻薄而坚韧,组织稀疏,光泽细洁柔和,穿着舒适,冬暖夏凉,一年四季穿着皆宜,用来制作胸衣十分合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丝织工艺的飞速发展,皇室贵族开始锦作为胸衣制作的主要材质。锦是一种多彩提花丝织物,以真丝为原料,织前将经纬丝染成颜色,以多综多蹑机直接织出各种图纹。采用颜色在两种以上,多者达数十种,有的还加织金银线缕,是古代丝织物中最为贵重的品种。价格堪比黄金,所以一般只有贵族才能用。汉史游《急就篇》说:“锦绣绿纬离云爵。”唐颜师古注:“锦,织朔右为文也。”刘熙《释名·释采帛》中解释:“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其实锦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出现,春秋时,郑、卫、齐、鲁均为锦的主要产地,尤以襄邑(今河南睢县)出产的美锦为著名。汉王充《论衡·程材》中即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纯妇无不巧”的记载。年湖南长沙左家塘楚墓、年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均有战国时期的彩锦出土。由此可见,当时的织锦工艺已从单纯的几何纹推进到广泛表现自然形纹样的新阶段。西汉时在齐郡临淄和陈留襄邑设有服官管理织锦生产,襄邑仍为全国织锦的主要产地。东汉以后.蜀锦兴起,产品渐与襄邑织锦齐名。晋陆翊《邺中记》载:“织锦署在中尚方,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明光、小明光、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朱雀锦、韬文锦、桃核文锦,……工巧百数,不可尽名也。”

隋唐时期,胡服盛行,锦的使用十分广泛。《新唐书》文:“时前司马皇浦询使蜀,檄取库钱市锦半臂。”唐代的半臂采用锦为材料,并有了生产专门“作半臂用的彩锦,锦纹根据半臂款式而设计制造,取名半臂锦。”织成后可直接成衣。其纹样则以联珠、鸟兽为主。花纹硕大,色彩鲜明。除了锦之外,唐朝还用“织成”来制作胸衣。织成是以染成彩色的羊毛、蚕丝、细麻织成的提花织物,以彩纬挖织显现花纹。织成由锦分化而来,以平纹或斜纹作地组织,按花形或衣片的轮廓线,根据配色设计,用平纹或斜纹挖花的方式织造。这种面料组织精密,纹彩兼备,考究者加以金缕,更添华贵之气。最初杨贵妃为了掩饰胸部的伤痕,“以金为诃子遮之”,而随后引起后宫中嫔妃的效仿成为潮流。可以推断,唐朝的诃子如果不是金饰品,那就-定是“织成”而作。到了元代时,刘致《辣斋同赋木犀》曲:“贴体衫儿淡黄,掩胸诃子金装。”更能说明在贴体衫之内的诃子是金光闪闪的,这与“织成”面料的光泽是一样的。

胸衣在宋、元、明、清各时期,所选材料已经多种多样,有棉、绢、罗、纱、帛等等。清代胸衣的材料有了新的突破,夏季穿用的胸衣为了增加了消暑的功能,“以木芙蓉皮或寸断小竹苎解之”(清顾张思《土风录·衫》)。秋冬时所穿的兜肚,中间往往蓄有棉絮,以利于保暖。

从中国胸衣的质料选择来看,都以天然的葛麻和丝帛为主,从最初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人们选择这些材质,首先满足的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谋生、防御自然界对人体的损害,并进而达到审美的精神层次。从外在形态上,人类以产生于自然界而经过人的加工的葛、麻、丝、帛、锦等材料,“适身体,和肌肤”,和自然界进一步接近,这也是在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力图顺应自然的一种努力,所以虽然中国服饰在始初质料的选挥上有其偶然性(受到所处地域及动植物分布的制约),但在华夏先民充满智慧的加工制作中,添加技艺和观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密切和融洽了天人关系,表现了华夏民族在服饰质料运用观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类同大自然在肉体和精神上达到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

西方紧身胸衣的形制决定了其制作材料不像中国那样依赖纯粹的布料,除了需要较为结实的帆布、亚麻布之类的面料外,还需要很多非植物纤维的材质,如鲸骨、铁丝、骨片等。中世纪妇女的紧身背心式、附带铁环或鲸骨圆环短裙的紧身胸衣。这种紧身胸衣虽然能达到贴身显形的目的,但都是布料制的。随着追求时尚的贵族人群越来越青睐昂贵奢侈的织物,如重丝锦和丝绒,毛织呢绒随即被称为主流面料。这可以从当时西班牙公主埃莱阿诺拉·德梅迪西遗留的一件十八对钩扣的丝绒紧身胸衣可以佐证。

16世纪的紧身胸衣造型是根据身体线条裁剪和缝制的,整体呈倒三角形,从肩至腰非常紧身,材料用木头和金属铁条来制作,后来逐渐使用鲸骨、钢丝、藤条等来制作。因为鲸骨有很强的柔韧性,且不易折断,所以用来制作紧身胸衣非常合适。十九世纪的紧身胸衣是一定穿在外衣里面的,而且大多是由普通的白色棉布和亚麻布制成的,最好的材料是白色缎子。而到十九世纪后期普通女性穿着的紧身胸衣,开始内衬钢条而不是鲸骨,因为鲸骨供不应求,价格也不断上涨,生产商开始寻找更为廉价的材料来代替它。于是胸衣正面和背面中心是用钢条,仅在胸部使用了鲸骨作为支撑,而其它部位使用的均是棉布细绳,这也是因为细绳比较便宜廉价。人们甚至还从一种从酷似芦荟的墨西哥植物中大量提炼出来的坚硬纤维,用细线缠绕结合,便可代替鲸骨。可以说,十九世纪是紧身胸衣材质转变的重要时期。

西方古代胸衣的面料选择非常繁杂,基本上对塑形有作用的一切物质都可以拿来使用。这与西方文化基于主客二分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关系,西方人着重于认知与求真,其行为的目的在征服、支配自然来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取服务,带有明显的物质功利目的。这在胸衣制作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人们非常注重研究自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掘对其胸衣精良制作有帮助的物质,如鲸骨、铁丝、木头、骨条等,加以科学研究,用于完善胸衣立体形制。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3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