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李从悠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5821248283623986&wfr=spider&for=pc

这里是泾川

以泾水为名

1泾川在哪里

地理位置

01

泾川县[JīnɡchuānXiàn]平凉市辖县。处古“丝绸之路”要冲,为古长安屏障。位于北纬35°11′—′,东经°06′—45′之间。在省境东部。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庆阳市镇原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口3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藏族、蒙族、满族等。辖1街道、11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头条创作挑战赛##足球##体育##全民热遗#

2“泾川”地名从哪里来

地名由来

02

以泾水得名。

商代建有阮国、共国。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县,东汉初撤,十六国时复置。后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均为州治。至德元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元、明、清相沿。明洪武三年()降为散州,由州直理县事。民国二年(),废泾州置县,为泾县。后因与安徽省泾县重名,年改为泾川县。年灵台、崇信并入泾川。年12月,恢复灵台、崇信2县原建置。年10月,属平凉地区。年6月,属平凉市。

3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03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复杂,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因泾河及其支流的切割和长期流水侵蚀,使塬面破损,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形成丘陵沟壑区、破碎塬区、河谷川区三个割裂的自然地理区域。海拔米—米。

气候水系

04

大陆性显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11.4℃,无霜期天。年平均降雨毫米,日照小时,相对湿度70%,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6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干旱为主。

泾河横贯全境。其支流汭河、黑河、红河、蒲河,具有黄土高原河流的典型特色,即流量小,河水浅,川道宽,比降大,河床曲,含沙多。

泾河[JīnɡHé]

1

渭河支流。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六盘山东麓老龙潭,东北流经崆峒峡入平凉市。东源有颉河、小路河、大陆河及潘杨涧河由北岸汇入。至泾川县南汇入汭河,北纳红河、蒲河、马莲河。再折向南流入陕西省长武县境,有黑河、大溪河注入,再东南流至高陵区南注入渭河。全长千米,流域面积5万平方千米。甘肃省境内长千米,流域面积3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9亿立方米,主要靠夏季降雨补给。主要支流有颉河、汭河、蒲河、马莲河等。泾河谷地甘肃境内宽阔、平坦、灌溉便利,是重要的农耕区。

汭河[RuìHé]

2

泾河支流。位于省境东南部。古称芮水、禭水。发源于华亭县关山东麓,流经华亭、崇信、泾川3县。于泾川县城王母宫山下汇入泾河。全长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2亿立方米。中下游流经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支流有策底河、南川河等。河谷较宽阔,有灌溉之利,为农业区。

红河[HónɡHé]

3

泾河支流。发源于宁夏固原县新集,由红河乡任家川入泾川县境,向东南流经柳王村、东庄村、红河乡、水泉张家、上赵村、杨吕村、罗汉洞乡、北坡村、挽头坪村,于曹头景家汇入泾河。年平均输沙量万吨。

黑河[HēiHé]

4

泾河支流。位于省境东南部,陕西省西部。发源于华亭县陇山东麓,向东流经华亭、崇信、灵台、泾川至陕西省长武县亭口镇东汇入泾河。全长千米,甘肃境内长99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夏季降水补给为主。上游森林茂密,中、下游流经黄土沟谷区,河流含沙量大。主要支流有南河。建有亭口水库。

自然资源

05

泾川县境内有泾河及其支流汭河等五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亿立方米。水力发电站1处,年发电量25万千瓦小时。

泾川县已探明有铜、铅、铀等金属矿点,煤、温泉等非金属矿点多处。其中位于县城东7.5公里何家坪村的温泉日出水立方米,水温37℃至38℃,水质优良,富含氟粒子,为重碳酸型医用矿泉水。

泾川县现有林地面积69.6万亩,森林覆盖率34.9%,林木蓄积量.4万立方米。

4行政区划

基本情况

06

截止年底,辖1街道、11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乡镇概况

07

城关镇[ChénɡɡuānZhèn]

1

位于县境中部。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1街道办事处,18村委会,有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兰家山村。解放后设城关区。年改设公社。年复设乡。年改置镇。泾河、汭河流经境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田家沟、大云寺王母宫。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石窟寺之碑、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镇海寺蒙文碑、金大安铁钟。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蔬菜、小麦、玉米、豆类等。西平铁路、70国道、国道、省道经过。

玉都镇[YùdūZhèn]

2

位于县境北部。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16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玉都村。解放后设玉都区,年改设公社。年复设乡。年改置镇。以玉都庙得名。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塬面宽阔平坦。有王寨牟杨仰韶古文化遗址、太阳墩东汉乌氏县遗址、甘腿梁战役遗址。第一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泾镇、泾荔公路经过。

高平镇[GāopínɡZhèn]高平镇

3

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高平、城南、胡家峪、三家、堀边、后庄、袁家城、东坡、铁佛、原尚、杜家、原梁、牛家嘴、任家寺、上湾、三十铺、石家槽、黄家铺、贾家洼、寨子、许家坡、草滩、代家、上梁、下梁、董家、渠刘、茜家沟、大寺坳29村委会,有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高平村。年改设公社。年复设乡。年改置镇。原名高家坳,以姓氏及地势得名。解放后设高平区。地形以塬为主,兼有山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普通高中1所、中小学21所,卫生院1所。有商周文化遗址、城南古墓群。果品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种小麦、玉米、豆类为主。国道,高太公路、高邵公路、东梁公路过境。

荔堡镇[LìbǔZhèn]

4

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3万。以古堡寨得名。辖刘山、原董、庙李、沟圈、问城、地庄、袁口、南关、东关、西关、高马、云吕、南李、小寨、大寨、崖窑、张茂才17村委会,有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东关村。年设荔堡区。年改设公社。年改设乡。年改置镇。因明嘉靖年间在此筑荔家堡而得名。被红河、蒲河、泾河三河分切成东西方向独立的带状塬面。有姬郝张家和南庄屲新石器时代遗址。经济以屠宰业、铁皮加工业、贩运为主。泾肖公路、巨荔公路、荔问公路经过。

王村镇[WánɡcūnZhèn]

5

位于县境西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王村、泾塬、上塬、中塬、四坡、掌曲、光明、二十里铺、向明、百泉、墩台、徐王、燕雷、朱家涧、章村、刘家沟、雷李、完颜18村委会,有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王村村。年设王村区。年设公社。年改设乡。年改置镇。以姓氏而得名。泾河横穿其境。有中学1所,小学17所,卫生院1所。有四坡红色革命遗址、完颜民俗文化遗址。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种蔬菜、小麦、玉米。西平铁路、70国道、国道经过。

窑店镇[YáodiànZhèn]

6

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坳心、将军、西门、南头湾、丰禾、峪头、东坡、龙盘、练范、庙头、公主、雷家岭12村委会。有82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坳心村。年设窑店区。年改设公社。年改设乡。年改置镇。因早先店栈多为土窑,故名。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庙头村东汉阴槃县古城遗址。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种小麦、玉米、高粱、谷类。G70(福银高速)、国道、凤甜公路过境。

党原镇[DnɡyuánZhèn]

7

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4万。辖李家、小徐、代家、丁寨、东联、西联、城刘、高寨、湾口、赵家、唐家、陈袁、樊家、吊沟、完颜洼、高崖、徐家、合道、坷老、永丰、陈坳、高丰、柳寨23村委会,有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城刘村。年设党原区。年改设公社。年改设乡。北魏孝昌年间魏军都督崔延伯和民族起义军领袖万俟丑奴的当原之战而闻名,后改“当”为“党”,称党原。有当原古城遗址和泾川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遗址。泾镇公路、后党公路经过。

丰台镇[FēnɡtáiZhèn]

8

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丰台、丰台墩、杨涝池、通尔沟、焦家、西头王、伍仲、湫池沟、巨家、南堡子、盖郭、张观察13村委会,有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丰台墩村。年设丰台区。年设公社。年改设乡。因丰台墩得名。有盖郭村齐家文化遗址。蒋丰路、玉丰路经过。

飞云镇[FēiyúnZhèn]

9

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南庄头、闫崖头、老庄、坡头、南峪、元朝、东高寺、飞云、西高寺、毛家村、岸门11村委会,有84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飞云村。年为飞云乡。年改设公社。年改设乡。以古驿站得名。有中小学12所,卫生院1所。有云寂院遗址。第一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种小麦、玉米、豆类;畜牧业以养殖猪、牛为主。国道、飞长公路经过。

汭丰镇[RuìfēnɡZhèn]

10

位于县境西部。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焦家会、龙王、东王、郑家沟、百烟、同中、三十梁、枣林子、范家洼、来家洼10村委会,有41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郑家沟村。年分属王村区、城关区。年改设汭丰公社。年改设乡。因汭丰渠得名。有中小学。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种小麦、玉米、油料、豆类。国道、泾崇公路经过。

太平镇[TàipínɡZhèn]

位于县境南部。面积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何家、三星、周家、红崖湾、寨子洼、四郎店、口家、崖窑、七千关、荒场、盘口、焦村、朱家沟、里口、阴坡15村委会,有92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张家沟圈。年为太平区。年改设公社。年改设乡。因太平关得名。有拉屲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种小麦、玉米、胡麻、油菜、豆类等。省道、泾渗公路经过。

罗汉洞乡[LuóhàndònɡXiānɡ]

位于县境东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罗汉洞、王家沟、土堑坳、三山子、南河村、吕家拉、中村、景村、北坡、挽头坪、张姚、丈八寺、何家坪13村委会,有89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罗汉洞村。年为启明区、高平区、丰台区、荔堡区分管。年设罗汉洞公社。年改设乡。以罗汉洞石窟得名。有中学1所,小学13所,卫生院1所。有罗汉洞、千佛崖石窟。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种蔬菜、小麦、玉米、高粱,盛产柿子、核桃、红枣。西平铁路,70、国道经过。

泾明乡[JīnɡmínɡXiānɡ]

位于县境东部。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长务城、雷家沟、紫荆、吊堡子、练家坪、沟门前、山底下、庄头、白家、郝家、苏家河、算李12村委会,有71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城西沟村。年设启明区。年改设泾明公社。年改置乡。以泾河水清澈见底得名。有中小学13所,卫生院1所。有牛角沟旧石器遗址,蒜李坪新石器遗址,长武城遗址。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种小麦、玉米、高粱。西平铁路、国道、70国道经过。

红河乡[HónɡhéXiānɡ]

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龙王桥、杨吕、田赵、吴家、朱段、东庄、柳王、姚哈8村委会,有50自然村。乡人民政府驻水磨坪。年分属玉都、丰台区。年改设红河公社。年改设乡。因红河流经境内而得名。有中小学,文化站。主种小麦、玉米、豆类。红上公路经过。

5历史文化

史前文明

08

年,白家村牛角沟的一条山水沟,出土一块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点在高约40米坡面台地上。经鉴定,头盖骨主为20岁左右女性,距今约2—5万年,成为甘肃境内首例人化石,称“泾川人”。泾川人化石填补了5—10万年前中国没有现代人的空白。佐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本土,并非源于非洲。还连续中国数十万年的人文史。“泾川人”属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晚期智人,与古蒙古人种相近。牛角沟遗址※发现人类化石前后,当地人还采集到砍伐器、刮削器等各类石器及动物化石,标明甘肃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泾河流域出土新石器龙山、马家窑、寺洼文化遗址,下承夏商文明。

※牛角沟遗址位于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东庄社牛角沟泾河北岸的一条冲沟内,东西70米,南北米,面积约平方米。其类型为古遗址,是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在年5月晋升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商周方国

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末年,泾川境内曾建立阮国、共国等奴隶制国家,为商朝诸侯国。阮国疆域在罗汉洞、泾明、红河之间,共国疆域在城关水泉寺一带,至今泾川城西城关中学校门旁还立有古共国遗址碑碣,后被周文王所灭。西周末年,这里成为义渠戎的土地。早在三千年前,周穆王与西王母瑶池欢宴,赏舞对歌,好不消遥。临行,周穆王频频回头,留恋欢宴处大山,得名回中山、回山。(在今甘肃泾川县西。《明一统志》卷3平凉府:回中山“在泾州西五里,上有王母宫”。相传周穆王、汉武帝先后游此。山麓有碑,文曰古瑶池降王母处。)

泾川水泉禅寺遗址·共国遗址碑碣

王母宫

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彭泽(彭泽(-),字济物,号幸庵,兰州卫(今甘肃兰州)人,明弘治三年(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少保、太子太保。隆庆初年,追谥襄毅。)于嘉靖初年撰写的《重修王母宫记》碑载:宫在泾原西五里回中山巅,祠所谓王母宫,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尝西游与王母会,故有是宫,又谓之王母宫。

西晋时期的盗墓贼挖出了一座战国古墓,出土奇书《穆天子传》,书中讲述西周穆王瑶池约会西王母,还赠送了丝绸等物品。大意为:两王相悦,西王母露出迷人的小虎牙,开口唱花儿,类似当代流行歌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悠悠山道八骏跑,有情人能否伴终老?”面对痴情女王,周穆王顺着节拍应唱:“诸夏万民齐呼唤,礼治东土若三年。不负苍天不负心,跑马溜溜出陇山。”自古帝皇多无情,穆王何故失诺言。

晚唐久居临泾的诗人李商隐写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瑶池欢宴真伪难辨,史有争议。

《山海经》把西王母描述为掌控生杀大权的女神。大意为:西王母居住玉山,上天封给她主管灾厉和五刑残杀。外表如贵妇迷人,蓬发挽起,如同戴胜鸟头顶的羽冠。你若留意,她屁股后兜时常撅起,内藏豹尾般的人尾巴,尾椎骨进化尚不完整。她兴奋时,露出虎牙,锐利锋寒,仰天长啸,声音夸张而刺激。(《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成书很早的《山海经》,写实居多,比口传神话更为真实。由此,众人心疼周穆王,千里迢迢约会白富美。那想,欢宴造成阴影。好端端的宫廷菜不愿坐享,非要跑到户外,吃一口咽不下肚的野味呢。考实,西周第五王——穆王西巡属实,曾西征犬戎,到达祁连山及青海湖以远,至少为国史上首位外交帝王兼探险家。西王母为同期西北母系部落首领,特权更象统管义渠戎或乌氏的女首领。

回中山、回中道

11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前),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汉代学者应劭解释:“回中在安定,平高有险阻,萧关在其北,通治至长安。”如此看来,秦代回中宫旧迹在汭河南山,即陇山颠。

《古今图书集成》平凉府古迹考记:“回中山,在州西三里,脉自昆仑来,上有王母宫,下临泾水,一名宫山。周穆王、汉武帝尝至此。”。元封“四年(前)冬十月,行幸雍(凤翔),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由于秦皇汉武先后沿关陇北支道经回中出巡,得名“回中道”。回中道为连接南、北丝路的交叉线。回中道必然连接秦、汉回中宫。汉朝回中道大体线路:陇县-固关-柴家嘴-麻庵-莲花台-西华镇-策底-河西-麻武-平凉西-泾阳(油坊村)-彭阳古城-萧关-固原。

汉武帝巡行至回中山,多有记载。据《汉书·武帝纪》载,公元前年至前90年,汉武帝多次前往雍地祭五畤,登崆峒,出萧关,少则有四次抵达安定郡回中。其中,西汉元封四年间(前),修通回中道,通安定郡。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年标点本,第页。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年标点本,第页。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全书共00卷,目录40卷,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0-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该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

(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年标点本,第页。

大云寺

12

大云寺,全国有多处同名寺院。凉州姑臧城、临汾铁佛寺内均为隋唐大云寺,惟泾川大云寺蜚声华夏。泾川大云寺位于泾河北岸河川,南望回中山及王母宫。大云寺因藏有舍利石函,弥足珍贵。因出土舍利石函轰动世界。

石函出土地在泾州的古安定城。年秋,泾川大云寺遗址出土14枚佛祖释伽牟尼真身舍利、鎏金铜匣和石函,当年即被评为“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隋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适逢隋文帝杨坚六十大寿。隋文帝给三十州下第一批诏,同建30座护法王塔。当年十月十五日午时,30州“同下舍利”,即舍利入石函供养。泾州如期在大兴国寺建好地宫佛塔,将14粒舍利安置于地宫石函中,由后人供奉。朝代更迭,九十年后,即公元年九月九日,67岁的武则天登基称帝,敕令各州建大云寺,传讲《大云经》,以诏示天下:本女皇为弥勒菩萨转世,普天下信徒应顺从膜拜。或乃天意,僧人在泾州大兴国寺遗址上建塔时,惊现隋代石函及舍利,认为吉利祥和,遂上报大周朝廷。武则天得报大喜,赦令选宝石珍珠,做成铜、银、金棺椁,用硫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放入石函。盖上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共一十四粒。”

公元年,石函安置于地宫,宫上建塔,供奉了六百多年。明洪武三年(),大云寺毁于洪水,踪影难觅。上世纪六十年代,水泉寺农民平田时,发现掩埋了近六百年的地宫遗址,国宝“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才重见天日,巡展各国。大云寺因弥足珍贵的佛祖舍利,光茫四射。泾州以百里石窟和大云寺为杰作,披上了文化的盛装,留给泾川当地无穷想象。

平凉泾川大云寺·舍利塔

隋名大兴国寺,武则天改作大云寺。大云寺是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上兴建的,并把原塔基下的石函、舍利瓶和舍利取出,做成鎏金铜匣、金银棺椁,并用琉璃瓶盛装14粒佛祖骨舍利再配以石函,于公元年重新瘗葬放入地宫,建塔供奉,比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要早年。

大云寺全貌(图片来自网络)

百里石窟长廊

13

悠长的泾河地理大通道上,佛教、道教文化交汇、沉淀,凝聚成众多精美的石窟和名寺古刹,缀成了一串串璀璨的明珠。身临佛龛仙境,漫步在春光旖旎的泾河两岸,穿越时光。遇见创造石窟的大师和无数信徒,个个信仰执着,不断刻凿石窟、塑像,陆续又被后世破坏。最终,残留众多空窟、残佛。

公元前年,西汉置临泾县(县治:水泉寺镇),归安定郡管辖(郡治:高平)。东汉建武六年(30)将安定县、爰得县,并入临泾县。北魏时,升置泾州,管辖现陕甘宁结合部,从此兴盛。

安史之乱后,吐蕃攻打长安。唐朝于公元年设泾原节度使,驻临泾县城。管辖泾州、原州等重镇,当地始有泾原之称。北魏帝王大多兴佛重教,泾州成为帝都平城和洛阳之后,刻凿石窟最多的州城。在政权动荡的北魏,泾州难得成为佛家一方净土和平民生活的乐园。

《北史》《魏书》记载,泾州有佛寺庵处,僧众万余,商旅不绝。泾川成为丝绸北道上繁华州城,存有近窟。距离泾川县城东七公里处的泾河北岸,有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的南石窟寺。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他还开凿了庆阳北石窟寺。开凿于红沙岩的南石窟寺,雕琢手法精细,为泾川最大的石窟。现存《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石窟、北石窟开凿史。泾川县城西边回山脚下的王母宫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原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道寺观。

泾州刺史抱嶷上任之初,于北宋天圣二年()主持开凿这座石窟。明嘉靖元年(2年)之后屡次增修。清同治七年()王母宫建筑全部毁于兵燹,仅留石窟、大安铁钟及颂碑等。石窟为中心塔柱式结构,初有大小佛像两千多尊,被称为千佛洞,现存佛像余尊。泾河两岸崖壁上还分布着太山寺石窟、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凤凰沟石窟等较大规模的石窟群,还有被人为破坏的数百野窟。另有许多洞窟并没有塑造佛像,专供大批专程来此地的僧人参禅打坐,远遁世隐修。

各具特色的石窟,形成了泾川百里石窟长廊。佛教石窟源于印度,因佛祖释迦牟尼在山洞中修炼成佛。出家人效仿,凿窟诵经,产生石窟艺术。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伴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形成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

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正是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能侧面印证当时经济、文化、战争和社会生活。而今天的印度等佛教大国,似乎又需要到中国寻找佛教文化的基因。

泾川罗汉洞石窟群(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28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