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月7日下午,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介绍,北京中轴线遗产展陈体系方案正在编制。

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年8月,《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驶入快车道,各项风貌保护和传播工作积极展开。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写完成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申遗工作进入关键时期。

那么,北京中轴线为什么要申报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是否具有世界遗产的价值?又做了哪些工作?

文丨吕舟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协会副理事长

编辑丨崔赫翾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什么是世界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定要建立两个名录,一是世界遗产名录,二是濒危的世界遗产名录。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它们被视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是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的目标就是要辨认、挑选出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遗产,保护它们,展示它们,把它们传给下一代。

濒危的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则是那些面临着重大的危险的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的对象。建立这一名单是为了提醒国际社会,部分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威胁,需要国际社会一起努力保护好它们。

北京中轴线申报的是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世界遗产名录上共有处世界遗产,中国有56项世界遗产,数量位列世界第二位。

成为世界遗产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年有了公约,年第一次公布“世界遗产名录”,当时有12个项目被列入。经过了50年的时间,到现在世界遗产名录上也仅仅只列了个遗产。稀缺的数量使得“世界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珍稀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国都很积极地要申报世界遗产。

很多遗产地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英国湖区,从年申报到年最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用了30年多的时间。欧洲经常是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申报,一个世界遗产包括很多个国家的遗产地,这种现象很普遍。世界各国都觉得把自己国家范围内的文化、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很重要的事情。

北京中轴线怎么体现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怎么表达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怎么讲好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故事?这是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成为世界遗产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是不是具有突出的世界性价值(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要符合这个条件,需要符合十条技术性标准中至少一条,并同时符合两条一般性标准。

十条技术性标准为:

(1)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例如敦煌莫高窟。

(2)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人类价值观的重要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丝绸之路就符合这条标准。

(3)能为延续至今或者业已消逝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者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我们认为北京中轴线符合这个标准。

(4)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者几个重要阶段的建筑及技术形成的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轴线也符合这条标准。

(5)代表一种或者几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传统聚落、土地使用或者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特别是当它们面临不可逆变化影响而变得脆弱时,如红河哈尼梯田。

(6)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者文学作品有直接或者有形的联系(希望和其他标准联合在一起),北京中轴线也符合这条标准。这是六条标准主要与文化遗产相关。

(7)绝妙的自然现象或者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泰山、黄山、九寨沟都符合这条标准。

(8)地球演化史中具有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反映地质现象的,喀斯特就属于这种类型。

(9)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湖北神农架符合这条标准。

(10)生物多样性密集区,梵净山符合这条标准。

两条普遍性的标准是完整性和真实性。

先说完整性。

刚才讲十条技术性标准,体现这些标准的要素是不是都包括在里面,申报的遗产是不是包括了它重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不是有充分的范围保证它的安全,这就是完整性。

再说真实性。在讨论北京中轴线时,很多朋友有时候会问,永定门真实不真实?永定门是后建的,明嘉靖时期的永定门在20世纪50年代时就已经被完全拆除了,那么应该怎么表达它的真实性呢?

年北京市决定重建永定门城楼,标识北京中轴线的南端点。这是北京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事件,它反映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重新意识到这个城市的传统价值,意识到原有城市形态和中轴线在城市中的意义。

永定门重建时参照了之前历次永定门的测绘图纸、照片,并按照传统的建造方式复建而成。在申遗文本中我们把它的类型定位为“历史地标”而不是文物建筑,用这个方法来解释它的真实性的问题。世界遗产要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要符合十条技术性标准中至少一条标准,要具有完整性、真实性。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提名的遗产要有比较好的保护状况。这是年以来北京市集中力量在做文物的修缮、腾退、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因。

2

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一组长达7.8公里,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的巨大的建筑群和城市空间。

北望北京中轴线景色。图|图虫创意

这其中有街道、有广场,是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是经历了余年的发展,形成的富有韵律、和谐,具有强烈标志性、仪式性的反映东方文明的都城中心区域。

有人研究城市规划史时讲到,也许地球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就是北京,北京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北京中轴线。

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在全盘处理上,完整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和气魄。贯穿着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他在年时发表的一篇文章叫《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今天北京中轴线申遗也是受到梁先生这篇文章影响而提出来的。

从规划思想来说,北京中轴线继承了自周代开始的城市秩序和规划思想,是三千年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北京中轴线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社会阶层文化和生活的载体,从外城天桥、前门地区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到内城里达官贵人的生活,皇城、宫城中帝王的生活,各阶层生活都在北京中轴线上反映出来。

中轴线不是简单的过去的物质遗存,而是中国传统都城规划观念的不断延续,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城市。用遗产保护界的话说,这是一处活态遗产。这条轴线从元代经过明、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一直影响着北京城市的发展。

3

北京中轴线符合哪些世界遗产的标准

基于现在的研究,北京中轴线应当至少符合世界遗产十条技术性标准中的第三、第四、第六条标准。

*第三条标准

北京中轴线为中国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的见证。一、它的遗产构成要素,包含了元明清及近现代年都市演变的历史积淀。二、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秩序和景观形态是以中为尊的文化传统的物质见证。三、北京中轴线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和业已消逝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万宁桥是元代中轴线的重要组成,而且也是我们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庙是明代的;太和殿是清代的;正阳门是年被毁了又重建,装饰还是民国时留下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和历史博物馆是20世纪50年代的;毛主席纪念堂是20世纪70年代的。这些北京中轴线遗产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北京中轴线连续不断的年的历史变迁过程。

以中为尊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正阳门在中间,它的体量就比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大,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都比两侧近似建筑的体量要大。中轴线是中心,其他部分围绕着中轴线对称布局,东单、西单,东四、西四,都是对称的,这是以中为尊。

中轴线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和已经消失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中轴线上的坛庙是最重要的皇家坛庙。太庙是最重要的皇家祭祖的建筑。社稷坛是祭家神和谷神的地方,社稷坛用五色土代表五方,象征着国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

天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天法祖”礼仪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秩序,人间的秩序则是天道秩序的重现,天坛则是古代人们表达这种天人关系的场所。

先农坛是反映中国农业社会特征的礼仪活动的场所,帝王在这里祭祀农神、岁神,行耕藉礼(皇帝亲耕仪式活动)。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也是中国当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场所。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活动的载体。

钟鼓楼,作为城市管理的主要设施,通过报时来实现对城市生活秩序的管理。它与作为外城城门的永定门、内城城门的正阳门、皇城城门的天安门、宫城城门的午门和神武门共同构成了业已消失的古代中国城市管理体系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的见证。

*第四条标准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13世纪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理想都城形态的杰出范例,包括选址、规划特征、城市景观等方面。元朝选择北京建设都城时,忽必烈和刘秉忠首先确定了城市的中心点,堆筑了中心台。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这一选址充分考虑了北京周边山形水系,同时考虑了这一选址与国土格局、形势之间的关系。北京中轴线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轴线。

北京中轴线的规划体现了源于年前周代营建城市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得到了反映。元代在规划北京(大都)时,则对这些源于周代的规划原则进行了实践,特别是“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

元代刘秉忠规划、建设北京(大都)时先选定城市的中心点,建中心台,确定南北控制线,建了皇宫大内,大内北面是大运河终点的积水潭,周边的市场构成了前朝后市的中轴线建筑群格局。之后定大城四周城墙的范围,再建左祖右社,划分城市中的居住用地,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都城便呈现出来了。

明朝攻入北京后,放弃了城市北半部,将北城墙从今天“北土城元大都遗址公园”的位置移到了今天北二环的位置。当永乐皇帝决定把都城从南京迁回北京时,也基本沿用了元大都南半城的城市格局,在原中心台附近位置建了钟楼鼓楼,在元朝大内皇宫的大致范围上建设了宫城、皇城,在皇城南面建设了宫廷广场,宫廷广场南端建大明门,并将城市的南墙略向南移,建了都城的正南门——丽正门(今天的正阳门)。形成了从钟鼓楼,经元代万宁桥,到皇城、宫城、宫廷广场,再到大明门、丽正门的城市中轴线建筑群。

这一中轴线建筑群的建成使原本贯穿城市南半部分的中轴线建筑群变成了贯穿整个城市南北的建筑群。建筑群的南北长度也从元代的约3.8公里扩展到了4.8公里。永乐皇帝还依据古代南郊祭祀的传统,在城外南郊建了天地坛和山川坛。今天北京城内东四、西四地区的基本格局还是元朝的都城的肌理。明嘉靖三十二年时又扩建了城市南部的外城,包裹了人烟稠密的前门地区和南郊的坛庙建筑群,并与内城丽正门南北对位,建设了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最终形成了今天北京老城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建筑群。

在北京城的建设过程中,北京中轴线是个决定因素,中轴线上的建筑群是最重要的建筑。也正是因为把最重要的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所以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20世纪以后北京城市的建设仍然延续了这样的传统,天安门广场建筑群的建设进一步强调了南北对位、东西对称的格局形态。

*第六条标准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国土空间秩序的缩影,是传统观念、信仰的物质载体,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作为首都的核心区域,北京中轴线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曾有明代文献描述北京与国土环境的关系,讲的是大的风水格局。北京中轴线是这种格局的浓缩。

从北京的航拍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大的建筑、建筑群与河道、水系形成的连续不断或重叠的空间层次,如钟鼓楼与万宁桥、玉河水形成的高大建筑和水系环绕的环境,形成了繁荣、热闹的市场。景山到太和门前面的内金水河,午门到天安门广场的外金水河又构成了宫城和皇城南部的空间格局。

北京中轴线展现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天坛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先农坛是帝王祭祀农神、岁神以及风雨雷电、名山大川山神河神的坛庙群,它们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泛神信仰。太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崇拜的反映。社稷坛的社神既是家神,又反映了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

从永乐皇帝兴建北京宫殿时起,在故宫最后一进殿宇——钦安殿中就供奉着道教中的真武大帝;在景山南麓中轴线上的绮望楼中供奉着孔子的牌位,供八旗的学生礼拜;在乾隆时期修建的北京中轴线最高点的景山万春亭中则供奉毗卢遮那大佛。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信仰的三个核心内容,都在北京中轴线上得到了强烈的表达。原来在正阳门瓮城中还东西对称地分布着关帝庙和观音寺。北京中轴线上的这些内容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信仰的包容性。

北京中轴线也是中国各个阶层的生活的载体。从天桥、前门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这里也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到内城达官贵人的生活,再到皇城、宫城中帝王的生活,也在北京中轴线呈现出来。

北京中轴线是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年清朝皇帝退位,标志着中国从古代社会迈入现代社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样也发生在北京中轴线上。

4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步骤

按照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规定,正式申报项目必须首先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公布的各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北京中轴线在年初的时候,已经列入了世界遗产中心的预备名单。

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北京市向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送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申报文件的初稿,通过了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计划,我们期待北京中轴线能够成为年中国正式提交申报的项目。

如果年正式提交了文本,年的8、9月份北京中轴线将接受国际专家的现场考察,相关评估机构将会根据对文本审查的意见和现场考察的报告,提出北京中轴线能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见,提交给年7月份的世界遗产大会,供世界遗产委员会讨论,最终决定是否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促进世界遗产领域的专家和国际社会了解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北京市在年召开了第一次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国际研讨会,邀请了世界遗产领域国际上的主要专家。这次开会目的就是让大家来看看北京中轴线是否具有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能性。会议形成了非常积极的共识,也坚定了北京市加速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决心。

年召开了第二次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国际会议,讨论申遗方法和路径,邀请了二十几位国际专家和多位国内专家。会议结束后一些国际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项目已经比较成熟,再用两三年就应该可以正式申报了。市委市政府在年制定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三年行动计划,就是冲着年提交,年上会讨论的目标来做的。这样就把整个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从原来的年提前了11年。

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市还是召开了线上的国际研讨会,对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表达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年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市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了边会活动,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员国代表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的保护情况,并在其他的相关国际会议推介北京中轴线。

申遗文本初稿形成后,主要章节已先后征求了数十人次国际专家的意见和上百人次国内专家的意见。

5

北京中轴线申遗进行时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核心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要让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申遗来促进整个北京老城的保护,提升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系统表达,讲好中国文明和文化传统的故事,凸显北京的首都风貌,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价值展示、环境提升就是一项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的事情,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心中轴线,参与进来。

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包括文物修缮,钟楼、箭楼修缮完毕,鼓楼正在做局部的修缮,其他一些文物的修缮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去年对正阳桥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正阳桥东南角的镇水兽,我们还希望通能够找到正阳桥桥体的遗存。如果正阳桥能够揭露出来,对于申遗和整个北京中轴线的展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构成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内非文物建筑的整治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对一些严重影响北京中轴线和北京老城环境的建筑也在整治过程当中,医院和天意商城高大的建筑体量对中轴线地安门外大街环境影响很大,现在这组建筑已经拆除。

近日,地安门外大街的整治也初见成效,这次整治采取的是尽量控制干预程度,微更新微整治,尽量不影响现有业态,保持真实的状况。

作为历史街区,存在着居住条件差、违建多的问题,特别是从鼓楼等北京中轴线的制高点上眺望周边街区,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需要对这种状况进行改善,所以北京市就启动了申请式退租。希望通过降低这些区域的居住密度,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创造拆除临建、违建的条件。这些工作都是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大家的支持。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不是要把中轴线上的建筑都变成博物馆,我们希望北京中轴线还是当代生活的载体,保持生活的延续,古今交融,历史文化展示和当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现在媒体上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内容也非常丰富,这也是希望引发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42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