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古代“东方第一港“和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月3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迎来了一场精彩的非遗体验之旅!“中国巧手”——泉州体验专场带来了多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体验,引发了在场观众的连连称赞!在结束之际,仍有不少观众表示“没看够”“没玩够”“没学够”。下面,让我们再回顾下这次活动的精彩瞬间吧! 泉州提线木偶戏,趣味讲演“小沙弥下山” “出来了!出来了!”伴随着一位小朋友的欢呼声,一个头戴僧帽的“小沙弥”木偶跨着疾速的步伐精彩亮相馆多功能厅!其中,手持丝线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应鸿。陈应鸿凭借多年积攒的高超技艺,透过灵活的手指摆动,翻覆之间,线端的“小沙弥”木偶像是活了过来,线随指动,偶随线移,“小沙弥”也在瞬间完成了各种姿势动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陈应鸿讲述泉州提线木偶的历史 陈应鸿还为观众讲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历史,他介绍到,“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木人戏”等,其历史源远流长,历经了千年而不间断的传承,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拥有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和多达余支的传统曲牌唱腔。 观众体验提钱木偶操作 观众体验提线木偶操作 整个现场洋溢着活跃、欢快的气氛。表演结束后,陈应鸿还邀请部分观众到舞台中央体验木偶的提线操作,在陈应鸿的细心教授下,在家长与孩子们的线随指牵下,木偶以各种有趣步态缓缓前行,引起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欢笑! 泉州花灯,点亮璀璨非遗技艺 傅草艺解读泉州花灯 傅草艺泉州花灯作品 “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以内,钟应于外”,描绘了花灯在元宵节时的繁荣盛况。“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傅草艺教授泉州花灯制作 作为“泉州花灯”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傅草艺为大家来了多件精美的花灯作品,从其历史演变、制作技艺和装饰艺术上,为大家解读了“泉州花灯”的传承与创新,分享了制作经验与技巧,也向观众们介绍了“泉州花灯”如何在科学与艺术上巧妙融合。 之后,傅草艺便带着现场的亲子家庭体验制作。由最开始的零散部件,逐渐制作出一个个玲珑小巧的多面花灯,现场顿时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当中,红色与黄色的“泉州花灯”布满了整个现场,交相辉映,热闹非凡。 泉州江加走木偶头粉彩,给角色上个妆容 黄紫燕作品 黄紫燕讲江加走木偶头历史 “哇,这个人偶神态做得太逼真了吧!”馆四层青少年活动中心桌面上展示着的神态各异的木偶头作品,吸引了在场观众的注意。这些作品皆出自于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第四代传人黄紫燕之手。 黄紫燕分享了自己跟随父亲学习“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的经历,从手持刻刀开始说起,讲述了“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的历史起源、师徒传承及探索道路,这项技艺十分考验制作者的耐心,每一刀都十分严谨,需要心无旁骛、胸有成竹,下刀才能精准利落,才能够雕刻出各种形态生动、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随后,黄紫燕便点出了本次体验活动的内容——“江加走木偶头粉彩”,作为江加走木偶头较为关键的一步,“粉饰”决定了偶头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也是偶头画龙点睛的一步。 接着,观众们跟着黄紫燕,手持木偶头,开始了一番描画、涂抹。从眼睛到嘴巴,再到发饰,一个个人物形象被披上了一层层妆容,有淡妆素颜的、有浓妆艳抹的、有混妆花面的很快……“孙悟空”“白娘子”“白面书生”“哪吒”等人物角色被重新装饰,路过的观众们都对参与的小朋友们的设计感和想象力连连称赞。 做一艘水密隔舱福船,扬帆起航 杨良盾讲述水密隔舱福船 杨良盾作品 千百年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广泛应用于渔船、货船、战船及外交使船,特别是宋元时期梯航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福建远洋货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完整运用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可见其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人,杨良盾为观众们介绍了船体各个结构及所涵盖的科学原理,为大家展示了直观、立体的船体构造。 随后,观众们跟随杨良盾开始体验船模制作。现场的小观众们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在杨良盾的指导下慢慢拼凑起了船身的轮廓,然后再一步步配上各个零件,不一会儿,一个个扬帆起航的小船便诞生了!最后,小观众们纷纷跟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合照,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永春纸织画,经纬纵横之美 方碧双讲解 方碧双作品 纸织画是福建省永春县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品,相传创始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中国四大家织。 活动开始,国家级非遗项目“永春纸织画”传承人方碧双详细介绍了“永春纸织画”的历史背景、工艺知识及制作要点,并带大家赏析了“永春纸织画”经纬纵横,朦胧隐现的艺术价值。在示范制作过程中,方碧双带领大家体验团扇面画的编织,包括作画、裁剪、编织、修边和粘贴等步骤,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工艺的交错和朦胧之美。 一条条白色的纬线纸通过工具被有规律地编织进图画的经线纸中,不断循环往复,像是画纸上泛起的一道道波纹,波光粼粼、若隐若现。活动中,方碧双也不时地向小朋友们传授编织小技巧,协助多组亲子家庭完成了作品,家长们和孩子们都感慨方碧双的精湛手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手工艺人的敬佩之心。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非遗项目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段充满着知识与趣味的体验之旅,通过本次“中国巧手”——泉州非遗专场活动,更多观众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感受到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的“中国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动,意在从灿若星河的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代表性项目,定期邀约相关领域的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讲解、示范创作,开展不同主题的社教活动。 责编:袁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46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