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医院扁平疣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73.html

来源:经济日报

敦煌研究院技术人员在莫高窟98窟内对病害壁画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段文杰在莫高窟窟甬道临摹壁画(年7月20日摄)。(资料图片)

大漠敦煌,这座屹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

76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守护人”,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让敦煌文化走向了世界。

正是这些默默耕耘奉献的人们,让敦煌文物研究、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令世界瞩目,使敦煌研究院发展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成为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幸福的“莫高窟守护人”

敦煌研究院诞生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成长在万象更新的新中国发展之时,壮大于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之后。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莫高窟约年无人管理、任凭破坏和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莫高窟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从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走进新时代,“莫高窟守护人”接续奋斗,在茫茫戈壁践行着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几十年来,以常书鸿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青年学子远离城市,来到大漠戈壁,践行着他们的梦想——把精美的壁画全部临摹留存下来,完好地保存莫高窟。一代代莫高窟人说,敦煌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是打不走的莫高窟人,“能守护敦煌,我们太知足了”。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扎根敦煌50余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各洞窟的分期断代,带领团队致力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作出了世人瞩目的突出贡献。年12月18日,樊锦诗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被誉为“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从讲解员做起,38年来仍坚守一线做讲解。李萍永远忘不了当年已经退休的段文杰先生拉着她的手说:“能在敦煌工作,你多幸福啊!”

在这些“莫高窟守护人”的脚下,印刻着新中国奋斗者的光辉足迹。他们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莫高窟,积淀形成弥足珍贵的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成为敦煌研究院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使敦煌研究院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8人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人,队伍在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凭着一股子钻研劲,建成国内文物系统第一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研发出第一个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创办了大陆第一家敦煌学专业学术期刊,在全国文博界首次开展游客最大承载量研究。

几十年来,高光谱成像系统、激光诱导击穿系统、多场耦合实验室等技术创新,似雨后春笋般在这里涌现,敦煌研究院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领先的石窟文物保护综合研究的科研实体,基本形成了以科技保护和科学管理相结合,以专项法规、保护规划、数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保护体系。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推广应用于全国11个省、区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美、日、英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机构以及国内数十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持续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壁画修复高级人才。与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等中亚国家达成合作意向,将文化遗产保护成套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

敦煌文化的传承者

86岁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前副所长李云鹤,从年来到敦煌,如今在莫高窟已从事文物修复工作63年,参与修复壁画近平方米,修复彩塑余身,年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如今,他的儿子、孙女也都在敦煌研究院从事文物修复、艺术设计工作。

一代代莫高窟人始终将学术研究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完善敦煌学术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研究人才队伍,不断拓展研究新领域,持续引领研究发展方向,使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领域科学保护、学术研究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

莫高窟人始终坚持“临摹、创新、研究”的敦煌艺术研究宗旨,总结归纳出一整套临摹技法和规范,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敦煌壁画艺术研究体系和敦煌岩彩画技法体系。研究方向和领域从最初的壁画临摹与绘画技法研究,逐步扩展到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敦煌壁画图像研究、敦煌文献研究、敦煌历史文化研究、丝绸之路民族宗教研究等专题研究,以及敦煌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系统解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多次给予嘉奖。其中,年被原文化部、原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年被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授予“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年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年被原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年被亚洲质量功能展开协会授予“亚洲质量创新奖”、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授予“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等。

让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年4月29日,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观众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点开页面后,可以采用VR度全景漫游方式来参观、欣赏石窟之美,从而实现身临其境般参观敦煌石窟。由此,敦煌石窟艺术得以永续流传,敦煌文化也随之走向了世界。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是一位“80后”,在莫高窟工作14年,他所在的团队主要从事将洞窟、壁画、彩塑及相关文物采集加工成数字图像,拼接汇集电子档案,构建多元、智能的石窟文物数字资源库。采集不易,拼接更难。以61窟为例,仅西壁就要多张,一天最多拼接30张左右。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攻关,制定了13个内部标准,总结出一整套工作流程,高质量完成了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和多个洞窟的图像处理,成为业界“规范”。

莫高窟人不断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努力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他们利用“互联网+”成功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中英文版,实现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全球共享,访问量已超过多万次。建设全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矩阵,传播敦煌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出数字文化品牌,开发文化产品,深受社会公众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20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