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马种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年。在悠久漫长的历史中,被冠以不同的名字,诗人和历史学家记载了这种马输一千年的历史,赞美了它的优雅、力量、耐力和美丽。公元前年,中国汉朝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从西域归来,使我们第一次听说了西域有这样的一种良马,后来这种马被命名为宛马、大宛马、贰师马、天马、汗血马等,从此,多年的诗词歌赋中都在不停地歌颂这一神奇而伟大的马种,在我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汗血马文化。 在中亚的土库曼斯坦,有一个繁衍数千年的品种——阿哈尔捷金马。土库曼人将其视为自然的恩赐,民族的骄傲。而土库曼则因为阿哈尔捷金马被冠以“天马之乡”的美名。 ▲艺术形象中的阿哈尔捷金马,图为俄罗斯女画家列特尼阔娃作品阿哈尔捷金马,又译阿克哈塔克马,我国俗称汗血马,是我国人民最熟悉的马种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阿哈尔捷金马有着不同的名字,比如马沙盖特马、巴克特里亚马(大夏马)、帕提亚马、尼塞马和波斯马。从已发现的文字资料以及历史文物可以看出这些马与今天的阿哈尔捷金马非常相似。至于其名字为何如此繁多,王振山老师曾专门撰文介绍过:阿哈尔捷金马这个名字最早源于19世纪20年代,生活在阿哈绿洲的特克部落拥有着最好的马品种,于是便有了“阿哈—捷金—汗部落马”的概念。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正式有了“阿哈尔捷金马”的名字。其实阿哈尔捷金马这个名字来自俄语,而这个译法也很有意义,既突出了马的敏捷又反映了马典型的“金”色毛色特征。其实,在土库曼语中称其为“阿哈—特克—马”。其中“阿哈”一词取自阿哈绿洲,“特克”取自土库曼最大的部落——特克部落。阿哈绿洲坐落在科佩特山脉山麓地带,交通闭塞,正式这种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保持了阿哈尔捷金马的数千年的血统纯正性。 阿哈尔捷金马体质细致、干燥,体型轻盈而体幅窄。头部细致清秀,与身体结构协调。脸颊宽大,多为直头或轻微凹头。眼睛大而有神,鼻孔宽大,双耳竖直,耳根间距稍宽,耳长而薄,形状优美。颈部细长,多为鹿颈;颈础高,几乎垂直于身体。被毛稀少,多数表现稀疏。鬐甲高长且肌肉发达,肩部长而倾斜角度良好,嘴角线一般高于鬐甲。胸部窄而且浅,肋骨扁平,假肋短,拱隆度较小。背长而柔软,腰部稍长,背腰结合良好。后躯窄但筋肉明显,瘦削修长。尻部长而有力,多为正尻。腿部细长,轮廓明显,筋腱清楚。前肢呈正肢势,后肢多为直飞节。无距毛,系部细长,且不同于其他马前系长并较之于后系倾斜的特点,阿哈尔捷金马的后系并不短于前系,并更倾斜,这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松软沙地造就的特殊细部结构。蹄小而坚硬,蹄踵稍低,蹄质坚实。毛色丰富,以骝色、鹿皮色较多,且一些马皮毛在阳光下有金属光泽,这也是阿哈尔捷金马的一大特点。身高分布在cm-cm之间,平均身高.3cm。阿哈尔捷金马是典型的热血马,悍威强,灵敏且易受刺激。其运步轻盈且富有弹性,快步自由,跑步轻快且步幅大,跳跃时轻盈灵动。为了适应沙漠的长途跋涉,其运步时抬脚低,如同在地面滑行,身体稳定,平衡感好,可节省更多能量。 虽然在短距离平地赛马成绩不如纯血马(米最好成绩1分3秒8),但是阿哈尔捷金马有着非凡的耐力,在长途骑乘中表现出良好的速度和持久力。在年夏,前苏联进行的耐力测试当中,28名骑手骑着阿哈尔捷金马和与之血统相近的盎格鲁塔克马,从阿什哈巴德到莫斯科,历时84天,全长km,途中穿越水源匮乏的km的卡拉库姆沙漠,大面积的森林,还遭遇了大雨,最后全部成功到达莫斯科。通过比较测试,纯种阿哈马的耐力和赛后身体恢复状况最为理想。 汗血马是阿哈尔捷金马一个闻名古今中外,而又颇为神奇的名称。那么,“汗血马”这一名称,最早载于那一部文献呢?我国现存史籍中最早涉及“汗血马”的当属《史记·大宛列传》,其中记载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后向汉武帝的报告说,“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虽然此处并无完整的“汗血马”名称,但其对“汗血马”名称的出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同样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博望侯张骞死后,“初,天子发《易》书,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这里明确提出了汗血马的名称,以及将其命名为天马的过程。《史记·乐书》中应劭注曰:“大宛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也明确提出大宛汗血马为“天马”种。而早先命名为天马的乌孙马(后改称西极马),则是产于现今新疆昭苏的古乌孙国,为今哈萨克马的祖先,与产于大宛的汗血马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种。 汉武帝酷爱汗血马,并不惜为此发动两次对大宛的战争。据《汉书·武帝纪》载,“李广利,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产昌邑哀王。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这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为马而进行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第一次由于西域各国紧闭城堡,汉军无法获得补给,在到达大宛国郁城时只剩下数千兵马,只得无功而返;第二次则从敦煌出兵六万人,私人带着粮食跟随部队参战的还不计算在内。这支队伍带有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可以说是倾国之力供应远征大宛的战事,最终逼迫大宛国中权贵杀了宛王毋寡开城投降,汉军获得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公马母马共三千多匹,才结束了这场战争。据《汉书》中记载刘向上疏时的说法“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廑获骏马三十匹”。这里所指的应该为优良的顶级汗血马,至于中等以下的牡牝三千匹,在长途跋涉后究竟有多少来到长安,则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李广利的贰师将军称号,这里的“贰师”指贰师城,而今土库曼斯坦的首都名为阿什哈巴德,其中“哈巴德”是城市的意思,阿什哈巴德即为“阿什城”,也就是音译的贰师城,这也是大宛国位于今土库曼斯坦的一项佐证。 汗血马的“汗血”之谜,一直是大家极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自西汉以来,史学界不少专家都曾师徒揭开其奥妙,如“饮神秘河水流血说”(源于当地民间传说)、“毛细血管发达说”、“毛色鲜艳说”、“寄生虫致病说”等,笔者较为赞同“毛细血管发达说”的观点。大家都知道,白马分为胎里白和后天白两种,后天白指青马随着年纪增大毛色逐渐褪为白色;胎里白也称先天白,是指马出生即为白马,这种马古代称为桃花马,因为其被毛是透明的,而其身体呈粉红色,故呈现淡粉色的毛色。而汗血马由于生活于沙漠地带,具有皮肤薄、血管外露明显的特点,使得皮肤的粉色更为突出,且由于土库曼斯坦一带盛产苜蓿这一油性含量极高的牧草,当地人将其用于汗血马的饲养,使得汗血马皮毛油性含量高,在太阳下会反射光泽,当胎里白的汗血马运动起来时,由于血管充血,皮肤显得更加鲜红,加上流汗后的光线反射,如同出血一般。 ▲胎里白的汗血马,呈淡粉色,古称桃花马 在土库曼斯坦,有一句俗语“早上起床先给父亲请安,然后给马儿请安。”其中蕴含着对阿哈尔捷金马的深深爱恋。人们不会给马起外号,只会郑重的命名,哪家有小马出生,则会传遍四方,受到人们的祝福。可以说阿哈尔捷金马已经深深融入土库曼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