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有个“古代服饰”展,介绍了元代服饰,但展品是陶俑、画像和复原模型,并没有元代服装是实物。丝织物不好保存啊!杭州的丝绸博物馆的“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展上见到了元代服饰的实物。 元代是由蒙古人建立的朝代,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社会风俗和习俗,包括服装,至少是官员家庭都得多多少少按照蒙古族服饰的特点来穿戴。 国家博物馆“古代服饰”展中元代服饰的模型。男女行头在丝绸博物馆都见到了相应的实物。 冠帽:元代蒙古族也是剃头编辫子的,只是和清代的不同而已。他们是将头顶四周一圈头发剃去,前发剪短散垂,两旁的头发绾成发髻垂于两肩,或合成一辫拖于后背。头上戴的是“冬帽而夏笠”。冬帽为暖帽,笠则有钹笠和幔笠,贵族可装金、玉或嵌宝石的帽顶。 有身份的蒙古贵族女性戴姑姑冠,一种很高很高的高帽。 笠帽。元代官民都爱戴帽,式样众多,此为男子所戴的一顶帽子,可能以棕皮编织出圆饼形外型,但无檐,较透气,通常用于夏天,称之为"笠帽"。 姑姑冠,元代蒙古族妇女最有特色的冠帽,是蒙古贵族妇女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标志。 服装:男子倒是穿比较瘦的袍子,可能是利于骑马;女子为了显示雍容反而穿着很宽大的袍子。博物馆展出了男人经常穿着的海青衣和辫线袍,女装展出一套对襟上衣+半臂和一件大袖袍。 菱地飞鸟纹绫海青衣。海青衣是元代十分常见的袍服,与普通的窄袖袍差不多,最大的特点在袖与肩相接的地方留有开口。 袖与肩相接处的开头不是坏了,就是这种设计。这种设计可以长袖-短袖迅速转换。冷的时候当长袖袍穿;冷的时候手臂可以从开口处伸出来,多余的长袖背到后面固定,就变成了短袖袍。 辫线袄。可见这件袍子也是窄袖,腰间做了“松紧带”。这种类似“松紧带”的设计可以让袍子下摆变大,有利于骑马。 腰间钉有用绢带拈成或用丝线如同编辫子方法编结的辫线,让腰部紧束。 此袍仅存左肩一片,面料为缠枝花卉纹绫,用蹙金绣绣有云纹和一月亮,月亮中有一玉兔。由此推测,其右肩应有一日纹,日中有一金乌鸟。 织金鹰兔纹胸背。图案体现的是野外鹰逐兔的场景,是秋山之景,有浓郁的蒙古生活气息。 胸背到了明代发展成官员的补子。 花卉纹绫地印金卧兽纹对襟上衣。 花卉纹绫地印金胸背方搭子半臂。 长袖对襟上衣和半臂可以配套穿着。 对襟上衣的布料是极好的。 元代喜欢用金子,这件半臂用了印金技术,看着“金碧辉煌”的。 织金绫大袖袍。大袖袍为蒙元时期女性的正式礼服。 其图案为成行排列的小朵云纹。暗花之上应该曾有织金图案,但金箔已脱落,隐约可见图案为心形窠中的飞鸟纹样。 龟背朵花纹地瓣窠四狮戏球纹锦。 每个“圆圈”里有四个小狮子,这种织工了得啊! 滴珠兔纹织金锦。 这件织金锦原应是一件女性大袖袍的残片,目前还能看到领子的形状以及肩部的带状图案。但其织物主体以龟背形中四瓣小花作地,地上分布两行图案不同的滴珠窠,一行内置兔纹,另一行内置花卉。两者都是元代最为流行的图案。 刺绣枕顶一对。在褐色绢制绣底上以白、浅绿等丝线绣出飞舞于花间的孔雀、玩耍于花枝下的松鼠,该小件绣品绣工精致,生活气息浓郁。 小花纹印金绢,罗地杂花襟缘。 元代印金织物十分流行,所用工艺包括销金、泥金、贴金、铺金等,均以罗、绫等素织物为底料。其中最为重要的印金工艺是销金,即先在织物上用凸版印上粘合剂,然后贴上金箔,经烘干或熨压,剔出除图案部分外多余的金箔。 滴珠窠卷草花卉纳石失。 纳石失是波斯语织金锦的音译,是元代最具特色的特结型加金织物。 推荐相关阅读: 丝绸博物馆:再看老时装,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 丝绸博物馆:明代民间织绣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就算走马观花,也要看的展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52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