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以发明“织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闻名于世,被称为“丝国”。在历史上徽州与丝绸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徽商蓬勃发展的明清时代,商帮最重要生意之一的便是贩卖生丝,徽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群,这极大促进了当地桑蚕业的繁荣,徽商将本地产的生丝运往苏杭一带,造就了锦绣江南的历史盛景。徽州有“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势。北方迁徙过来的士族、平民,他们故土上谋生的技艺与农事,在徽州大地扎根。山地贫瘠无法耕种,植桑养蚕是不错的选择。历史上的徽州山高皇帝远,在战乱频发的年代,成为一处安宁的所在。北方的士族,纷纷南迁西进来到徽州避难。拖家带口的车马、随行人群里,有着一些有专长的且期待过稳定日子的匠人。看着徽州的风物,喜欢山水,更喜欢安宁,择水寻地而居,开基创业。明正德初年,朝廷将丝绢承包杭州、湖州的局匠,由他们负责朝廷官府的丝绸。明清时间,专门设立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江宁织造最为出名,它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为宫里督造和采办各种丝织品,其负责人的官职为江宁织造郎中,官阶为五品。清乾隆十六年,徽州知府何达善买来桑苗令民种植养蚕,设局专管,又请女师传授纺织技术。到清朝,清宣统元年,为效仿西方产业竞赛,以实业救国。徽州的丝绸,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史料记载,在五代之际,刺史陶雅管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五县时,所纳赋税中就出现了布、绵等。蚕丝是一种含氮高分子化合物的长丝纤维,主要成分是丝素蛋白、甘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等成分,丝绸也成为了现代纺织业中最珍贵的纯天然材料。凭借徽州当地深厚的桑蚕文化基础。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新石器中期,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丝绸是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丝绸及其相关制作工艺更是与的礼仪制度、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联系密切,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作者/来源:久鹿旅居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81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