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西域这个名词是相对古代中原王朝来说的,并且在秦汉时期出现的最为频繁。西域地区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并且小国林立,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互不相属。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游牧民族,但是从历史的记载上来看,他们似乎并不具备游牧民族那种独特的入侵性。虽然他们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但是在对外扩张这一方面来说还是很薄弱的。正因如此,早在秦朝建立之前的西域就已经处于一片祥和之气,虽然他们在文明程度上的发展不及中原王朝,尤其是农耕文明,但是他们毕竟不依靠农业生活。相反他们更擅长的是商业贸易,西域各国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商业市场以及各类集市。商人成分可以说在当时西域十分活跃,并且数量庞大。匈奴骑兵西域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时期大大小小的王国大概有36个,这些国家均建立在西域地区地形地貌相当适宜的地方,同时也位于国与国之间的交通要道之上,这就使得西域在整体上具有独特的军事地理战略意宜。匈奴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并且极具扩张性,正当西域地区处于一片祥和时期,匈奴的入侵势力伸向了西域各国。《汉书》载: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分弱,無所統一,雖屬匈奴,不相親附。匈奴不能統率與之進退。與漢隔絕,道里又遠,得之不爲益,弃之不爲損。公元2世纪初期,匈奴部落首领冒顿单于强势崛起,逐渐完成了各部落的统一,自此走上了一个完整的奴隶制游牧政权道路,由于冒顿单于看上了西域地区的繁华和重要地理位置,不久发动大军实现了对西域各国的统治。冒顿单于对于西域的征服,无疑对于当时的西汉王朝形成了一个半包围圈,汉武帝当然也能够发现匈奴的野心,为了缓解帝国的外部危机,派遣使者张骞通使西域诸国。西汉前期西北局势西域地区的军事战略意义西域地区固然与中原王朝距离较远,但是它对于中原王朝的军事战略意义却十分突出。春秋战国时期,西域地区自身发展十分有限,并且中原处于诸侯混战的局面,因此西域地区对于中原的意义尚未凸显,秦朝时期由于匈奴势力已经被强大的秦军限制住,因此西域地区的军事战略意义同样没有得到重视。这都是在中原地区的现实情况而看出来的。但是到西汉时期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西汉建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的原因,一直都没能恢复元气,因此统治者奉行的都是和平发展的政策。此时的匈奴却已经卷土重来,并且其军政实力相较于秦朝来说更为强大,他们对于当时弱小的西汉政权进行了频繁的入侵。高祖刘邦甚至遭遇了白马之围的耻辱经历,因此西汉面对匈奴的威胁更加严重。汉武帝再加上匈奴已经在冒顿单于时期征服了西域各国,匈奴的势力范围得到了空前扩大。我们可以再看一下西汉时期的外部局势,尤其是西北地区,全部都是匈奴的势力范围,原来的西域地区在被匈奴征服之后,它的军事战略意义就完全凸显出来,西域此时已经成了匈奴对西汉进行军事压制的工具。这个工具突出表现在西域已经成为了匈奴对西汉实施军事包围的右臂。《史记》载:冒頓上馬,既歸,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是時漢兵與項羽相距,以故冒頓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因此西汉要想能够摆脱匈奴强大的军事包围圈,直接与匈奴开战不现实,因为匈奴的势力范围很有纵深,他们能进能退,西汉抓不住他们。因此西汉统治者认为西域地区是能够瓦解匈奴包围圈的重要突破点。文景时期国家实力有限,主要休养生息,等到汉武帝即位之后,便开始将西域这个军事战略点作为了帝国的征服目标,张骞出使西域就是这个原因。汉匈战争张骞第一次艰难出使西域正如前文所讲到,西域地区在匈奴包围西汉王朝的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汉武帝统治时期也正处于西汉的强盛阶段,因此这位胸怀大志,希望成就一番大业的皇帝已经不再惧怕于匈奴的军事威胁。当时的西汉王朝统治集团已经在夜以继日地规划如何对匈奴的入侵进行有效抵抗,这种规划已经不仅局限于防御阶段,更多的是希望将匈奴势力彻底驱逐出西北边境。各种规划无疑都显示出了西域地区的重要性,要想摆脱匈奴的军事威胁,必须对成为匈奴右臂的西域各国进行谈判。汉武帝并不想对这些西域国家诉之武力,他更愿意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来吸引这些西域小国归附大汉王朝。因为他知道即便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征服这些国家,匈奴依然会用同样的方式来争夺西域,这无疑给西域各国将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张骞汉武帝决定向西域派遣使者进行联络,在那个各种地理信息都不发达的时期,西行之路可以说险象迭生,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将会在如此遥远的路途中会遇到什么,张骞此时自告奋勇向汉武帝承诺了这将关乎今后汉朝兴衰的重要使命,仅仅带领了一百多人的使臣队伍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汉书》载: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受汉武帝之托前往西域与大月氏进行联盟,大月氏在西域算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势力,并且他们被匈奴驱逐出自己的家园,对匈奴有着深仇大恨。汉武帝便想与其联盟开始反攻匈奴。张骞出发之后在西汉境内一路通畅,但是当进入了尚未开发的河西走廊地区便被匈奴俘虏,后来逃出来继续西行终于到了西域。等他荣归故里的时候已经是8年之后了。出使西域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的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大月氏部落早已经集体迁移到了原来的大夏地区,他们生活得很好,不愿意再去涉足西域事务。但是张骞第一次遍访了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对于西域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他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为之后的再度出使奠定了基础。公元前年,汉匈大战正在进行,此时的西汉已经完全将匈奴势力驱逐出出了黄河流域,原来的那条通往西域的道路终于脱离了匈奴势力的威胁。西汉中央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可以安全地进行了,由于张骞是唯一真正到达过西域的人,因此第二次出使西域的重任又落在了张骞的肩膀上。西域国王会见使臣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已经不是再次联络大月氏部落了,而是将联盟的对象对准了当时西域颇具实力的乌孙国,汉武帝希望从西域最强的国家开始联盟,这样整个西域的归附就非常容易实现了。此次张骞所率领的使臣队伍更加庞大,共有三百多人,同时还用马匹、骆驼运送了大量的金银、丝绸等等,希望能够带着足够的诚意来表示西汉的友好。此次西行非常顺利,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但是西汉准备联盟的对象乌孙国内部正在爆发着激烈的矛盾,因此暂时拒绝了同西汉结盟、友好往来的邀请。但是张骞没有就此返回,他将所有使臣派往当时西域的主要国家,并向他们带去了表示西汉与他们友好交往的书信和大量中原地区的特产。张骞的作为大大提高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此次西行意义重大。《史记》载: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其後益習而衰少焉。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张骞通西域后的局势评价西汉王朝在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在帝国的各个方面全都强盛了起来。经过了对匈奴入侵长期的忍气吞声之后,汉武帝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终于开始了和匈奴势力的全面对抗。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汉此时有了足够的军事实力,更多的原因是匈奴已经将西域地区征服,就此形成了对西汉王朝的半包围,这种军事态势的劣势,让汉武帝不能容忍。虽然西汉实力已经大幅度提升,但是直接与匈奴对抗恐怕还需要长期的战争才能结束。西域成为匈奴的势力范围,必然也奉行匈奴对抗西汉的政策,这样一来西汉面临的防御对象太多、面临的防御范围太广了,它没有这么多的军力。因此汉武帝才认为如果取得与西域的联系,双方能够达成友好的关系,这样匈奴在西域的影响不就削弱了很多吗。如此一来,西汉面临的防御范围将会大大缩小,帝国将有足够的精力和军力去和匈奴较量。张骞出使西域无疑对于西汉当时复杂且严峻的西北边防局势起到了重要的解决作用。虽然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辛万苦,但是最终将西域的各国情况以及来回的地图完整地汇报给了汉武帝,这为之后中央对于西域的政策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张骞所汇报的情况,显示出西域人民在处在匈奴的压迫当中,因此用和平手段来招抚他们是最好的选择。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出于军事战略目的进行的,但是无心为之后享誉世界、震铄古今的丝绸之路的开发提供了条件。通过出使西域之后,中原汉族人民与广大的西域少数民族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这为今后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参考文献:《史记》、《汉书》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82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