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6/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颠治疗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这块两厘米见方的东西是一块“封泥”,它的主人是西汉外交家张骞。

张骞是一个伟大到任何版本的历史教材都会将其事迹列为考试要点的人物,无需我介绍。那么,封泥是什么?

在纸张大量使用之前,古人的信件是写在竹木片上的。如果信件很长,可以用绳子把竹木片串在一起,像下图这样卷成筒状。然后用绳子捆紧,弄块泥巴将绳结糊上,盖个戳,这下就不怕邮差私拆信件啦。这块盖了戳的泥巴就叫做封泥。

这就是张骞墓出土的封泥,封泥上有一个戳印,是四个汉字,专家认出其中三个(实在很难辨认):“博望造”。

张骞的封号就是博望侯。自古以来,陕西省城固县的老百姓就知道当地有一座张骞墓,但谁也不敢确定埋在里面的一定是张骞本人。年,考古工作者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这座墓葬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

我国到汉代时已经非常流行使用高大的墓冢,贵族尤其如此,简直成了盗墓贼的活靶子。幸运的是,考古队员在墓道内发现了这枚封泥,由此证明那确实是张骞的墓。

年,在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年后,张骞墓作为丝路申遗项目的一个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枚封泥也在发掘出土76年后,首次走出库房,与公众见面。

(张骞墓,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

不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始时间其实远远早于张骞的时代。早在西汉以前,有个游牧民族就在中国与西亚之间承担起文化接力棒的工作,他们被称为塞种人或者塞人。

这是新疆伊犁州新源县出土的塞人青铜武士像,制作时间相当于中国内地的战国时期。粗眉毛和高鼻梁表明他是白种人。裸露的上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人体雕塑。特殊的尖顶帽则告诉我们,他属于塞种人当中的尖帽塞人。

恐怕许多读者从未听说过这个古老民族,其实他们的后代建立过许多非常有名的古国,比如西域的乌孙和于阗,以及南亚的贵霜帝国。我国出土的塞人武士像非常稀少,保存如此完整的更是屈指可数。

这是与武士像一同出土的青铜环,可能是一件特殊的宗教用具。环的一侧有两匹长着翅膀的飞马,彼此相对。在中国内地传统文化中,神兽想要腾空万里并不需要翅膀,只需腾云驾雾就行。长翅膀的神兽最初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显然由塞种人带到了中国西北。

与中华文明一样,两河文明同样是著名的世界古老文明,不过绽放得更早,凋谢得也更加匆匆。可以说,这两大文明之间从未有过直接对话,却通过塞种人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

西汉以前,中国北方许多民族都扮演过类似的文化中间人的角色,比如匈奴。

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明星文物,黄金制成,乍看是一只鹿,再看一眼会发现这鹿长了老鹰嘴巴,鹿角则是好几只小鸟,就连尾巴也是一只鸟,所以这应该是一只怪兽。它出土于陕西北部的战国匈奴墓葬中,可能是一顶帽子的帽顶。

这样漂亮的帽顶显然只有匈奴贵族可以使用。他们恐怕很难想像,近百年以后,与匈奴为敌的大汉贵族竟然也爱上了这种鹿形怪兽。

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发掘了一座西汉诸侯王墓,墓主人是楚王刘戊。现场出土了上面这条带有浓郁草原风情的腰带,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腰带原为丝质,丝绸本身已经腐烂。带身装饰了三排海贝壳,两端各有一块黄金饰牌,每块饰牌上都有两只似熊似虎的猛兽在撕咬一头似鹿似马的怪兽。怪兽的“鹿角”明显是五只小鸟,与陕西那件匈奴帽顶非常相似。

(这是饰牌的正面,上图中的饰牌为背面)

虽然长得像,西汉楚王的华丽腰带却是真真正正的国产货。专家在饰牌侧面发现了“一斤一两十八铢”、“一斤一两十四铢”两种铭文,刻划此类表示重量的铭文是汉朝工匠的习惯,腰带的丝绸质地也说明它来自中国内地。也就是说,这条带有草原气息的腰带是汉朝工匠借鉴异域风格设计出的创新产品,他们显然见到过类似的草原作品,熟悉此类怪兽的特点。

耐人寻味的是,西汉楚王刘戊去世时,张骞刚满10岁,距离他首次出使西域还要等16年呢。所以,东西交流的故事,早在张骞以前就悄悄开始了。

文/博小拙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4932.html
------分隔线----------------------------